时间:2018-09-12
来源:作曲系 作者:唐 涛
我校作曲系师生赴云南采风
时间:2018-09-12
来源:作曲系 作者:唐 涛
2018年8月31日至9月7日,由作曲系王雪薇、罗麦朔、朱琳、胡廷江等老师带队,2015级作曲系本科全体学生前往云南丽江、大理和昆明进行采风、调研活动。
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种说法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云南省下辖8个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聚居的少数民族数量高达25个,在这片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土地上,作曲系师生们开始了本次采风。
采风第一站丽江,大家参观了丽江古城区文化馆。在文化馆里看到了纳西摄影家——和照拍摄的俯拍作品,对丽江有了更为宏观的了解和认识。随后,大家欣赏了民间艺人们的表演,大东乡民间艺术家们的“仁美磋”、纳西谷气、纳西口弦《狗赶马鹿》、《殉情曲调》、摩梭山歌《赶马调》等,使得同学们对于纳西族和摩梭族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玉水寨,同学们对纳西族宗教——东巴教以及东巴象形文字等文化习俗进行了学习和了解。
纳西族音乐主要有民间歌曲类型:“谷气”“倮北谷奴至”“都目北夺至”等。“谷气”意为吟唱,流行于西部地区,节奏自由,旋律常自高音开始,并任意延长;“倮北谷奴至”意为劳动歌,这类歌曲节奏鲜明,节拍与劳动相适应;“都目北夺至”有“思库”、“目至”两种。思库为喜歌,是恋爱、说媒、婚嫁时唱的歌,目至为挽歌,速度徐缓,音调低沉,内容多属对死者的缅怀和对死者亲属的安慰。
东巴调是东巴教念诵经文调。音阶、调式、旋律等与古老的纳西族民歌相似,多为一、两个乐句的变化重复。由于纳西族东西两种方言的差别,以及东西两地民间音乐在调式、音阶旋律发展手法上的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西部民歌优美含蓄,委婉纤细;东部民歌较为明朗热情,粗犷奔放。
在前往丽江玉龙县文化馆进行采风学习时,师生们欣赏了纳西族的东巴唱腔、白沙细乐《笃》、传统民歌《仁忍磋》、《含哦哦》、《栽秧调》以及傈僳族民歌《摇篮曲》、《酒歌》、白族的三弦等音乐,并同优秀的民间艺人进行了交流,对纳西族、傈僳族、白族的音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昆明的采风活动中,全体师生同云南省音乐家协会进行了座谈活动。座谈会上,中国音乐学院的老师们讲述了此次采风活动的收获,表达了对于采风活动大力支持的云南省音协的感谢。之后,音乐家协会代表分别同作曲系师生进行了交流。围绕“如何处理好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间的平衡”、“现代音乐同原生态的传统音乐间的关系”等问题,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们因不同思想的碰撞而擦出火花,在场的所有人都讨论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采风活动的最后,师生们参观了云南花灯剧院。云南花灯是云南主要的方言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云南花灯音乐多属小调,音乐规整、轻快、跳跃,伴奏多为三弦、胡琴、月琴、扬琴笛子等民族乐器和打击乐器。伴随着云南花灯从民间小调、歌舞逐渐演变成一个完整的地方剧种,其伴奏形式逐渐以丝弦为主,其他管、弦、键盘、打击乐配合的伴奏形式,这极大地丰富了云南花灯艺术的表现力,使其在专业剧团中得到大力推广。
在八天的采风活动中,同学们对于云南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摩梭族等民族的音乐、习俗、生活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拓宽了同学们的眼界,使得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懂得了创作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要扎根于民间,从传统民族音乐中汲取养分,才能使创作的音乐更富有活力。
此次采风活动是一个新的起点,同学们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探索刚刚开始。在今后的创作中,作曲系师生们将脚踏实地,把发扬民族音乐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更多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被世界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