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者:何岭、张珊珊
我院承担的中宣部“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理论研究与名录编写项目验收会议暨结项评审会顺利召开
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者:何岭、张珊珊
2020年10月16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承担的中宣部“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理论研究与名录编写项目验收会议暨结项评审会在中国音乐学院顺利召开。项目验收评审会由设立在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召开,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赵塔里木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戴嘉枋教授、傅暮蓉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伍国栋研究员、薛艺兵研究员、李宏锋研究员担任评审专家。中宣部出版局音像电子处处长程晓龙和干部姚姝妤、工程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管刘沐粟及干事参加了会议。经评审专家评议,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圆满结项。
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具有重大学术和社会价值的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7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实施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梳理民族音乐传承发展脉络和体系,有效呈现民族音乐历史宝库和发展成果,实现对中华民族音乐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中国音乐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及共享《中国音乐大典》数据资源,积极参与到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中,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教授担任总负责人,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担任学术顾问,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萃教授担任执行负责人,承担其中的理论研究与名录编写项目。
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理论研究项目主要围绕对中国民歌结构形态、传承流变、区域特征、演唱风格、教育教学等展开研究。其中,《侗语南部方言区民歌旋律与声调关系之研究》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赵晓楠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对世界上声调最多、调型最丰富复杂、声调发展得最快的语言侗语,其南部方言区语言声调和南部方言区侗族民歌旋律之间关系做出了深入研究;《中国民歌原声音响音乐学描述》由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以笔记、回忆再现等采风实录,民歌分析,专家访谈等与民歌谱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民歌展开音乐学描述;《京津冀汉族民歌形态研究》由中央音乐学院王宇琪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通过实证分析,将京津冀汉族民歌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衍生型三种不同形态,寻求当地民众社会意识在民歌这一艺术品种中留下的印记、样式,探究构成其音乐形态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为教学实践与民族音乐理论建设服务;《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论文选集》由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杨玉成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精选华北、东北、西北各少数民族民歌研究文论入集,并撰写综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歌研究70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歌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中国民歌的高校传承——声乐教学篇》由中国音乐学院肖璇副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以民歌高校声乐教育的地方教育及声乐教育家的个案研究出发,探讨了中国民歌在高校教育的传承;《中国民歌传承研究论文选集(1978-2019)》由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徐铭担任课题负责人,精选1978年至2019年专门研究民歌传承类典型期刊文章入集,展现改革开放以后四十余年民歌传承的多种方式及研究概貌,并撰写综述对此阶段中国民歌传承研究状况予以梳理总结。
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名录编写项目由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音乐大典》学术编辑团队负责编目《中国民歌名录编纂》2万条,梳理民歌数据,利用现代数字化的技术保护传承以及传播民歌文化。
我院项目组以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创作和中国音乐表演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系统性、权威性、专业性、传承性,高站位、高起点、高质量、高速度”为工作执行原则,协调组织中国音乐学院及各方科研力量展开项目研究,并多次组织项目推进会及专家审议,按期高质量的完成了理论研究与名录编写工作,为中华民族音乐传承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项目研究成果充分彰显了我院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方面的雄厚基础与实力,为“中国乐派”理论建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助力学校“双一流”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工作。